霸州市胜芳镇历史悠久,宋朝时定名为胜芳,取意“胜水荷香,万古流芳”,有着2500年的历史,更有着独特的端午民俗。在胜芳,端午节除了包粽子、插艾草,一些老手艺人还会用针线“缝”出端午民俗。
胜芳古镇的老街上,有一位名叫王淑珍的手工达人,68岁。她7岁开始跟着奶奶学做手工,61年来,传承着古镇独具特色的手工布艺。每到端午前后,王淑珍都会制作出富有新意的各式小香囊挂件来卖,有布粽子、布蒜头、布辣椒、布黄瓜串成的吉祥褡裢,有手工缝制的小老虎、小青蛙鞋,一个个活灵活现……
王淑珍介绍,在古镇长大的孩子端午节大都有这样的经历:家长给孩子穿上绣有老虎形象的虎头鞋和绣有蝎子、蜈蚣、蛇虺、蜂、蜮的五毒背心,避邪镇恶。佩香囊,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,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。香囊内藏有朱砂、雄黄,清香四溢。外面包以丝布,用五色丝线缠绕成各种不同形状,结成一串,玲珑夺目。“这些布艺品主要是给小孩子的,所以面料要选择纯棉、亚麻和丝绸质地,既要舒适,又不能褪色。”正是这样,王淑珍从最初的选布、构思、设计图案,到后来的裁剪、缝补、刺绣,每一道工序都有特定的要求。
王淑珍的摊子不大,一尺见方的木板托盘上,摆着各式各样的小老虎、青蛙鞋。小老虎最小的仅四厘米长、三厘米宽,最大的也不超过八厘米,大多以红布、黄布缝制,小巧可爱。
她的摊位上最畅销的单品非小老虎莫属了,这也是彰显胜芳布艺特色的精华之作。“最好看也最难做。”她介绍,虎头、虎身、虎尾及四肢先分别剪出,然后再进行缝补。尽管需要给记者讲解,但她的眼神从未离开过针尖。“线头要紧凑细致,不能露线,布料的纹理也要对齐。”最后一步则是点睛之笔,以黑珠做眼,金线缝“王”,老虎便有了威猛之态。
尽管已完成,但王淑珍会对每个作品端详许久,精益求精。在王淑珍眼里,这些布艺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,更是古镇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打开王淑珍的一个个柜橱,数十种布艺手工映入眼帘,猪鞋、猫鞋、狮子鞋、鱼鞋、兔鞋、老虎鞋、老虎帽子、老虎枕头、“富贵莲子鱼”……形态逼真,让人目不暇接,啧啧称赞。“这些都是非卖品,一式两份,留给两个孙辈人!留下的是作品,实则是为了传承,让更多人能看到胜芳的端午民俗文化。”王淑珍说,“我们老胜芳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些东西,不属于哪一个人,它是属于我们胜芳的,属于我们中国的,我就是爱这些东西,我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传承、去发扬!”
古老的技艺都是代代相传,但时至今日,传承起来已不如从前容易。如今,同是土生土长的胜芳人白玉梅主动接下了传承的重任,跟王淑珍学起了布艺,可王淑珍并不认为这是收徒,她谦虚地说:“我又何德何能做人家的师父呢?我们这是互相学习、互相交流,一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。”
古香古色的街道,芳草氤氲的东淀美景,在传承千年历史的古镇里,悠悠树荫下,王淑珍和她的布艺摊子俨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。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,胜芳布艺历经时间淘洗,逐渐演变为当地的一个文化符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