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9年06月13日03:32 燕赵都市报
本报讯(记者侯艳宁)为迎接我国第四个“文化遗产日”,昨天上午,第二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在石家庄人民广场隆重开幕。燕赵传统技艺大展示、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同时举行,炎热的天气并没有影响表演者和观众的热情,具有浓郁燕赵特色的手工技艺和表演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。观众的欣赏和认可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信心倍增。
上午9时,第二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正式开幕。人民广场北侧搭建起一个舞台,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在这里举行。威武雄壮的沧州武术、欢快幽默的昌黎地秧歌、惊险刺激的吴桥杂技、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等让观众大呼过瘾。人民广场的南侧则并列两排搭建起了13个小屋,其中11个小屋是11个设区市的传统技艺展示地。记者看到,石家庄的小屋里有藁城宫灯、辛集农民画等,邯郸的小屋里有磁州窑烧制技艺,保定的小屋里有定瓷传统烧制技艺、易水砚制作技艺等,每个小屋都由代表性传承人为观众进行现场演示,每个小屋的观众都对独具魅力的传统技艺赞不绝口。
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现场,唐山唐海县“二林乐社”的社长姚少林正在表演传统音乐、国家级非遗项目“唐山花吹”。姚少林是唐山花吹的第六代传人,他在表演时以喇叭为主奏乐器,鼓、钹为伴奏乐器,音量宏大,音色脆亮辉煌,穿透力极强,表演时变换花样,可看性强,台下观众看得聚精会神,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。姚少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唐山花吹到现在已有了第八代传人,但传承起来仍然困难,由于经济回报小,再加上流行音乐的冲击,农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。自从唐山花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,在全国受到了重视,它的传承面扩大了。姚少林从1966年开始至今已参加大大小小的演出8600多场,他说:“看见观众热情,我就会信心倍增,我要把唐山花吹这门艺术好好地传承下去。”
据了解,第二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从12日开始,到20日结束。
■相关新闻
专家、传承人共议“生产性保护”
本报讯(记者侯艳宁)作为第二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的重要内容,由河北省文化厅、河北日报社主办,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“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论坛”昨天在石家庄举行。来自省内的专家、传承人共同探讨了一个全新的课题。
据介绍,“生产性保护”是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保护工作实践中探索、总结提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,其宗旨是“以保护带动发展,以发展促进保护”。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,是指通过生产、流通、销售等方式,将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,产生经济效益,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,使传统手工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,实现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。
|